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凭借19至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交战国纷纷把手中最新研制出的武器投入战争中使用,并不考虑那些武器会给人类文明带去怎样的后果。作为“战争中的死神”的毒气便是这一类武器中的“佼佼者”。在其巨大的杀伤力之下,不但成千上万的前线士兵在瞬间死去,不堪痛苦的士兵选择开枪自尽,连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患者,其余生也要跟毒气的残留危害作斗争。
为抵御毒气的危害,人们不断发明新的防毒科技,并在战后制定禁止毒气使用的条约。在某一种意义上,一战不单单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更是人类共同体对抗各种极端武器的残酷战争。
1919年,詹姆斯·爱德华·埃德蒙被任命为(英)帝国国防委员会历史部门的主管,并负责战后28卷《世界大战史》的编撰工作。在他的记录中,1915年4月22日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是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微风自东向西轻轻吹拂。
然而,就在这片貌似安详的气氛中,协约国方面派遣的侦察队却嗅到了一丝诡异的威胁,似乎德军正在防线后搞什么小动作,尤其是在朗厄马克北部的豪特许尔斯特森林地区。白天便断断续续响起来的炮弹声在下午5时左右变得异常密集,伴随着炮声飘来的是一阵阵黄绿色的不知名烟雾。
协约国方面主要由法国地方自卫队驻守,这中间还包括阿尔及尔军团。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是加拿大师——第一支抵达西线战场的英帝国师,伊普尔突出部则由3个英国常备师负责。当隶属于加拿大第三战地急救队的军医们吃完晚饭后,他们看到前线的阿尔及尔军团正在溃败,一种恐慌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士兵们抓着自己的喉咙,呈现出窒息的惨状,许多人倒地不起,口吐泡沫,面目狰狞。后经军医确诊,这些士兵都吸入了一种致命性的毒气——氯气。来自加拿大远征军的军官伯特伦描述道,那些气体就像一朵朵淡绿色的云,紧贴着地面,离地不超过7英尺。
据调查,那些由德国第4集团军释放的总量超过5500缸、150吨以上的氯气,给协约国方面带去了巨大伤害。这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毒气攻击,尽管1899年的《海牙公约》早已明确禁止毒气的使用。据说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协约国方面有5000人在毒气中死去,另有1.5万人受伤。仅在4月22日至25日这4天时间内,报告死伤的人数就多达两千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毒气,军医们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不仅如此,许多撤回伤亡急救站的医护人员同样遭受了毒气的袭击,轻者失明,重者生命垂危。遭受痛苦的人们脸色呈现蓝色,不断咳出一些黏稠的黄色气泡液体,许多人因此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肺水肿和胸膜炎等重症,急救站里弥漫着死神的气息。
对于意料之外的毒气战,协约国方面并未事先做好应急准备。即便是发动毒气战的德国,也未完全料到毒气的巨大杀伤力和扩散力,只给一些操作毒气的工程师和部分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对此,联军士兵只可以通过掩盖口鼻来减少氯气的吸入。
许多士兵就地取材,找各种可过滤气体的物品,如袜子、绷带和手帕等。有的人将罐头底部凿穿,在内部填满泥土和木炭,充当临时的空气过滤器。因为氯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英军第28师的弗格森中校便提议可用浸水的衣物阻挡氯气的吸入。
一位加拿大的军官在确认毒气为氯气后,建议士兵们在纱布和毛巾等上面撒尿后再掩住口鼻,因为尿素可以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氯气的毒性。然而这些措施都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有很大效果预防毒气对人体的侵害。
随后,英法联军抓获了一名德国士兵,并在其身上搜出一块防毒的纱布。经检验,纱布内放置了纯碱和甘油。随后,英国媒体发动舆论力量,动员英国女性用药棉为男性士兵制作防毒口罩。
事实证明这并非一项明智的举措。当药棉口罩被送往前线后,士兵们发现这些口罩虽能抵挡氯气,但同样会抵挡健康空气。戴上药棉口罩的士兵都表示无法呼吸。结果,后勤方面又改换了一种类似女性佩戴的黑色面巾的纱布来代替药棉口罩,并让士兵们佩戴护目镜。
但改进的防毒口罩仍旧存在许多缺点,不但是透气性跟过滤性比较差,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经常更换。随着毒气效果的加强以及不一样的种类毒气的发明,简单的口罩已不再可以胜任防毒的工作,联军在无奈之下发明出来的防毒面具,可算是一种非凡的创举。
关于防毒面具的发明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一战时期的防毒面具是模仿野猪拱土的动作而发明出来的。据说,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发生后,协约国方面派出科学家共同商议应对策略。来自俄国的科学家泽林斯基观察到,在遭遇毒气攻击的地方,许多动物都中毒死亡,唯有野猪得以幸免于难。
他认为,野猪在嗅到刺激性气体后,习惯性地把鼻子跟嘴巴贴在土地上,或是拱进潮湿的泥土里,致使松散的泥土颗粒粘在口鼻处,使毒气进入呼吸道之前受到一定的吸收和过滤。受此启发,联军科学家随后提出使用“活性炭”或是碳酸钠和大苏打等物质对毒气进行吸附,这也是为什么头盔式防毒面具都有一个类似野猪鼻子的罐形过滤装置。
还有另一种说法,纽芬兰兵团的一个名叫克鲁尼·麦克弗森的医生认为,可以包裹整个头部,再用药物进行吸收。他将这个想法带到了英军,并由英军在1915年6月改进为“海波头盔”。还有的说法认为,防毒面具的发明乃是一个加拿大中士在见到德国士兵用袋子包住头部后灵机一动想出来的。
不论如何,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之后,英国皇家陆军军医队很快就在米尔班克建立了一个“抵抗毒气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实验室研究毒气的构造及制造防毒面具,对防毒面具的制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6年,在原始防毒面具的基础上,科学家研制改进了一种“盒子防毒面具”。这种“盒子防毒面具”是一战期间防毒面具的巅峰之作,其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头盔,另一部分是盛放化学药品的过滤罐,呈盒子状。两个部分通过一根软管相连。过滤罐内的化学物品可以与毒气产生化学反应,降低毒气的效果,使士兵们能够最终靠软管吸入过滤后的新鲜空气。
最开始出现的“盒子防毒面具”又叫“大盒子防毒面具”,成效显著,不过体积过于庞大,有碍士兵行动。随后改进的“小盒子防毒面具”则解决了过滤罐体积非常庞大的问题,步兵们只需将“小盒子”放在胸口的背包中便可轻装前进,而机枪手仍沿用“大盒子”。
一战期间,交战双方一共使用了60种不同的毒气,这是任何人、任何武器都难以控制的。不论毒气如何被使用,总会随着风向四处扩散,且在战后仍会久久盘踞,危害各种生物。如果不彻底禁止毒气的使用,整个人类文明将危在旦夕。
在世界各大国的推动下,1993年1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署,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这是首个关于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规定了严格核查制度和无限期有效的国际条约。1997年4月,中国批准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成为该公约的原始缔约国,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与决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北京时间03:00收报7.2377,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跌35点
突然爆火!不少年轻女性“入坑”,有人已花费上万元!紧急提醒,这种网红玩具有安全隐患
今日热点:王力宏回应感情问题;森林北夸汪峰外表摇滚内心质朴......
近日,网传今年高考和端午“撞车” 故今年端午节大学生不放假,引发热议。川内高校回应:正常放假
iPhone 16 Pro Max首发全新窄边框技术:屏占比创苹果新高
消息称 OPPO Find X8 手机首搭天玑 9400,配 1.5K 小尺寸直屏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 2024-05-22【48812】不怕雾霾!美国新式“隐形”空气过滤器 能阻挠90%污染颗粒、细菌
- 2024-05-22【48812】大鹏职康展开“扇来清凉”夏天奶油胶电扇DIY活动
- 2024-05-22杭州科百特公司研发建设过滤分离产业链
- 2024-05-22上海水展访谈录:百年品牌汉斯希尔(SYR)
- 2024-05-22【48812】科技赋能!新式泊车防溜设备保证列车安全
- 2024-05-22假期结束别忘了对油烟净化器全方面检查、清洗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