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万润新能的上市元年,对公司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世界共识,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驱动锂电池产业迅速扩容,为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报告期内,公司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规划,继续坚持秉承“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以质量赢得市场,以效率强化经营,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持续进步”的经营理念,以公司科创板上市为契机,借助长期资金市场的影响力,抢抓市场机遇,推进研发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创新升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123.51亿元,同比增长454.03%;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纯利润是9.59亿元,同比增长171.90%,主要系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下业需求强劲,随公司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产品营销售卖量价齐升。
报告期内,公司紧跟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规划,加强研发力度,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公司一方面不断的提高原有产品的性能,进行产品迭代,第三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已经量产,并推出了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目前正处于客户验证阶段;另一方面,公司也在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现已实现吨级出货,磷酸锰铁锂产品正在进行客户验证。
公司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慢慢地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全年研发费用投入43,523.99万元,涉及磷酸铁锂、磷酸铁、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等多个研发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9个,国际发明专利9个,实用新型专利39个;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9
个,实用新型专利22个。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03个,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2个,国际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39个。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地推进国际专利申请,并已于2022年9月获得LiFePO4+CLicensingAG专利联盟许可,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场。
2022年,公司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也在慢慢地增加研发人员梯队建设。报告期内,研发人员人数增至354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39.19%,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12.19%,通过持续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团队,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延续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储能行业市场需求快速爆发,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保持快速地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铁等商品市场需求旺盛。公司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紧抓市场机遇,一方面扎实推进已投产项目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通过合理调配、提高产线效率、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工艺水平等手段,保证各厂区产能的稳步释放,实现用户订单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其中安徽基地年产3.7万吨产能于2022年二季度逐步释放,湖北基地年产9.6万吨产能于2022年三季度逐步释放。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募投项目“宏迈高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土建部分已基本完工,相关设备已基本安装好,目前正在调试阶段;山东滨州一期“24万吨/年磷酸铁锂联产24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厂房基本完成,设备正陆续进场安装;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目前正在筹备建设阶段。
公司充分的发挥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通过持续的研发、合理的工艺改进不断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和增强抗风险能力,以持续保持行业竞争力。
为提高大宗物料采购效率,提升原材料成本控制水平,企业成立全资子公司“湖北万润新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分析研判原材料、产成品市场供需情况,深入整合市场信息,统筹集团各分子公司主要原材料以及大型设备的采购业务。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续改进、顾客至上”的经营方针,在维护现有优质客户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客户,拓展产品营销售卖渠道。目前,公司已与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领域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了公司产品供给结构。
为进一步保障公司磷酸铁锂产品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优化,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与上游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公司降低主要原材料成本有非消极作用,能够与单位现在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公司在磷酸铁锂产业的整体布局。
目前,房县政府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园区规划工作,推进化工园区的审批,保康政府已完成园区规划,正在推进化工园区的平整、建设工作,各方同步在协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等相关事宜。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保持良好增长,员工规模也在随之逐步扩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达到2,905人,增长率为143.30%。公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深入建立干部培养机制、考评机制、流动机制、淘汰机制,通过各项职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同时,公司也在持续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与薪酬管理机制,不断的提高职工福利水平,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增强员工凝聚力。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的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注重强化工会组织建设和职工关心关爱工作,并于2022年9月获得了“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称号,彰显了公司坚持企业职工互利共赢和共谋发展的成果。
公司主要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产品主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等。同时,公司已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关技术研发已达到量产能力;磷酸锰铁锂材料正处于客户验证阶段。
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用于锂电池的制造,下游主要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多样,体系完整,涵盖动力型材料、功率型材料、储能型材料、长寿命材料等。公司坚持以质量赢得市场,通过“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高分子碳源技术”等核心技术以及新的功能添加剂引入,提高磷酸铁锂电子和离子导电性,同时实现颗粒的晶粒尺寸调控,研发出高比容量、高压实密度、金属颗粒低的系列产品;通过控制比表面积和铁磷比,经过掺杂改性和纳米化技术,研发出高倍率、长循环的系列产品;通过独有的表面碳包覆、掺杂改性技术、喷雾造粒技术以及烧结工艺优化,控制磷酸铁锂形貌和一次颗粒,研发出高振实密度的球形磷酸铁锂产品,此产品与三元材料、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进行混掺使用,不仅能降低电池材料成本而且能改善电池性能。
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产品性能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通过对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进行优化,提升产品性能同时,设备产能最大化,持续降造成本。在浆料阶段,优化配料、粗磨、细磨工艺流程,提升产品一致性,减少设备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降低浆料黏度,提升固含量,降低干燥过程中能源消耗,同时引入热回收装置,进一步降低能耗。
公司生产的磷酸铁,主要用于自制磷酸铁锂的生产,磷酸铁产品性能对磷酸铁锂产品的性能具有重大影响。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磷酸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之一,磷酸铁产品的性能和成本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为使用不同供应商不同级别的磷盐原材料,公司调整了合成工序物料加入方式,对产线进行改造,现已掌握针对不同来料的使用技术,可使用不同规格原材料保持磷酸铁产品的合格率和一致性,优化降低磷酸铁原材料成本;同时,公司一直秉承极限制造的原则,对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不断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铁源制备和磷盐制备工序开发了新的工艺,使过滤效率提升了一倍,杂质含量降低,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纯度,降低了原材料用量及能耗成本。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产能,公司在生产中进行不同级别废水的循环利用,吨耗水量同比降低2/3。实现了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水的闭路循环及废水的零排放。
公司在磷酸铁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领域深耕多年,研发技术储备跨越不同材料体系、不同反应机理。公司研发的钙法制备磷酸铁取得阶段性进展,巧妙的利用废水母液中的硫酸盐,减少了污水站废水母液处理的压力和生产过程中硫酸的用量,精通两段除杂技术,磷源提取率高于90%,掌握钙法制备高性能磷酸铁的技术。公司布局回收技术储备,打通了磷酸铁锂废旧电池锂回收完后废弃铁磷渣制备磷酸铁工艺,攻克了废弃铁磷渣铝含量高的技术难点,利用均相沉淀法掺杂,获得花瓣状磷酸铁。同时,在现有两步法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步法工艺的研究,通过调整反应工艺的酸碱度和温度,攻克了磷酸铁制备过程中晶体成核长大不均匀导致颗粒不规则的技术难点,获得颗粒均匀规则、杂质低、成本低的磷酸铁。
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公司也积极开发成本更低、原材料更易得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布局研发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普鲁士蓝/白类等不同体系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公司已出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成本低、循环性能好、寿命长,低温性能优异、能够实现大倍率充放电等优点,下游主要用于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储能、启停电源等领域,该产品已经给主要客户吨级供货。公司开发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与现有磷酸铁锂产线共用,提高产品切换的生产效率。
同时,公司紧跟市场发展态势,积极研发磷酸锰铁锂产品。磷酸锰铁锂具有电压平台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好、环保性好等优点,但是磷酸锰铁锂存在导电性能差、循环性能差等特点,市场化进程缓慢。公司结合自有的“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晶粒尺寸调控技术”、“循环寿命提升技术”、“Ti3C2MXene均匀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导电性能、锰析出导致的循环性能的难题,加快了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公司采用高温固相法开发的第一代高比容量磷酸锰铁锂,可以与现有磷酸铁锂产线共用,加快产业化速度。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磷酸铁锂、磷酸铁实现盈利。公司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经营模式与行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湖北万润新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分析研判原材料、产成品市场供需情况,深入整合市场信息、选择优质供应商,统筹集团各分子公司主要原材料及大型设备的采购,目前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碳酸锂、磷酸盐和磷酸等。当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公司生产要求、公司新产品研发存在新的物料需求或公司产能释放需扩充采购来源时,公司会考察新供应商,并根据公司《供应商管理控制程序》对新供应商进行综合评定,合格后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外大型碳酸锂供应商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业务关系,保证了主要原材料的价格稳定、及时供应与品质可控。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量定产量,以产量定采购的采购模式。具体步骤为营销中心每月召开销售订单评审会,公司各生产工厂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月度的生产计划,并根据生产计划向万润新材提交物料采购汇总申请表。万润新材收到物料采购申请后在合格供应商中竞价,并根据竞价结果分配需求总数量。在此基础上,万润新材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再依据实际需求提交具体订单。供应商产品经送检无质量问题入库后,按合同约定付款条件结清货款。
除上述常规采购模式外,对于碳酸锂、磷酸盐等主要生产原材料,公司根据市场分析预测,结合生产能力和库存变动情况,确定原材料合理安全库存水平,保障均衡生产节奏及后续及时交货。
公司研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变化,实行“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加强专利布局,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公司主要有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两种研发开展方式。对于技术较成熟的产品,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对于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或技术,公司除进行自主研发以外,也选择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公司充分利用前沿科技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满足产业化需求,提升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和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制造水平。除深化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之外,公司也在钠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等方向进行了研发和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实施自主生产为主、外协加工为辅的生产模式,如公司产能不足,则在特定时期也会采取“以产定销”的销售策略,优先供应大客户。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正极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个别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会单独开辟产线进行生产。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中期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动力及储能电池厂商,经过长期业务合作,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销售具体流程为客户开发及认证、签约生产、发货回款、客户维护等四个步骤。公司存在常规销售模式及寄售销售模式,其中寄售模式系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将部分产品发送至客户仓库形成一定库存,以备客户按需使用,客户使用后每月按约定时间和方式与公司核对实际使用数量,并据此按照合同约定开票并结算,在客户领用前存货所有权和风险均未转移的销售方式。
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报告期内的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磷酸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2613无机盐制造”。
随着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电力化”正加速演进,各国纷纷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新能源汽车推广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新名片”,产销已连续8年领跑世界。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2022年1-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目标。
海外出口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2年,由于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的大幅增强,我国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根据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继续稳定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持续受益。
综上所述,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提振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在多极驱动下蓬勃发展。而随着海外市场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革新,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策驱动,随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多种示范引领带动效果凸显,各地加大新型储能发展研究力度,制定专项规划或者在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制定补贴政策等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新型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55%以上,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新增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
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兼具性价比以及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因其具有稳定的氧化状态,安全性能好、高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同时又具有无毒、无污染、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点,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上游,其上游为锂、磷等原材料产业,下游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链已十分成熟。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目前主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94.6GWh,同比增长90.7%。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183.8GWh,占比62.4%,同比增长130.2%;三元电池装车量为110.4GWh,占比37.5%,同比增长48.6%。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如下:三元正极材料产量65.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48.8%;磷酸铁锂产量119.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160.6%。由此可见,相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增长幅度更大,在市场应用中具有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优、寿命更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尚有提升空间、在储能领域的潜在市场空间相对更大。
在“双碳”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鼓励政策的陆续实施,未来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将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磷酸铁锂的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是新一代绿色环保锂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主流制备磷酸铁锂的方法主要分为:固相法如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液相法如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固相法是目前研究最成熟的,同时也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合成磷酸铁锂的方法。
液相法是生产磷酸铁普遍采用的制备方法,可以细分为水/溶剂热法、共沉淀法及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较为简单,兼顾了能耗、安全性以及成本,是当下主流的商业化生产方法。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可分为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三大类,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等,其中高温固相法包括混料-烧结-粉碎过筛,溶胶凝胶法包括混料-烘干-烧结-粉碎。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把控较为严格,且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门槛高,研发难度大。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呈现向高压实密度、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工艺技术壁垒也不断提高。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较难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较为依赖技术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相关行业经验积累,企业研发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人才梯队建设决定了能否在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先期进入的企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研发技术与生产团队、稳定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及完善的人才储备体制,新进入企业赶超难度较大。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主流锂电池生产厂商对正极材料供应商实行严格的体系认证,对供应商的技术研发实力、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控制、规模化供应能力、财务稳定性、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认证,通常从前期客户接触到产品批量出货供应一般要经历2年左右的时间。因主流锂电池生产厂商对原料质量要求严格,且新供货商认证周期较长,对长期合作的正极材料供货商粘性较大,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因此,行业新进入者短期内通过优质客户的验证较为困难。
正极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对资金要求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额资金新建厂房、购买设备、组装生产线。而且主要生产原材料占生产成本比例较高,日常运营需大量资金支持。此外,下游锂电池制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厂商有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对正极材料供货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服务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小型正极材料生产企业较难通过认证,获得订单难度较大,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较难实现规模化生产。
公司创始人于2003年就开始从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于2010年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技术实力受到业界认可,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正极材料领域有较为雄厚的技术积累,掌握了金属离子体相掺杂技术、引入高分子碳源技术、磷酸铁纳米制备技术、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及废水的浓缩与净化技术等核心技术。
公司深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多年,紧密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机遇,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良好的行业口碑,已成为众多知名锂电池企业的供应商,公司产品得到了下游客户的认可。
报告期内,面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公司多个生产基地建成投产,规模化生产效益凸显,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进一步优化。公司凭借多年在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上下游产业链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积累和创新,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产品供应能力,综合竞争力处于行业前列。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上升,下游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带动动力电池行业加快发展,并持续推动电池材料体系和生产工艺的技术迭代升级。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预计我国政策将长期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预期将带动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也将进一步推动正极材料市场规模扩大。
2022年以来,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安全性能好、比容量大、高温特性好、循环性能优异、无毒无污染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车企及新型储能企业的青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量激增。一些传统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如德方纳米(300769)、湖南裕能(301358)等纷纷扩充产能,同时一些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如长远锂科、格林美(002340)等,也开始深度布局磷酸铁锂材料领域。在正极材料厂商加快产能扩张之际,不少磷化工企业也纷纷利用上游磷矿资源和磷化工产品技术,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包括云天化(600096)、川发龙蟒(002312)、川金诺(300505)等企业均披露磷酸铁等新能源新材料相关规划。
根据EVTank《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194.7万吨,同比增长77.97%。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4.2万吨,同比增长150.99%,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58.65%;三元材料总体出货量为65.8万吨,同比增长55.92%。2022年中国正极材料的产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达到4,39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9.4%,增长速度继续攀升。
同时,公司也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持续研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在材料成本上,由于钠价格较低且钠电池集流体为铝箔,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较锂电子电池拥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性能上,由于钠离子电池拥有更高的界面离子扩散能力,其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安全性能较锂离子电池更佳,但能量密度、电压及循环寿命偏低。因此钠离子电池有望凭借成本优势,在低速电动车、大规模储能等低能量密度要求、高成本敏感性的应用领域持续渗透。目前,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实现吨级供货。除此之外,由于磷酸锰铁锂相较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优势;相较三元材料,有高安全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公司也在加快磷酸锰铁锂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公司研发的磷酸锰铁锂正处于客户验证阶段。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成熟度较高,目前占据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近两年磷酸铁锂的出货量迅速增长,中长期应用前景依然可观。公司将继续深耕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技术体系,遵循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深化在锂电材料领域的技术布局,加大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并紧密关注新型电池材料体系的研发动态,结合国内外行业的发展动向,借助外部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从而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保持并巩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致力于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典范,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导者”的企业愿景。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9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个,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9个,申请软件著作权1个,申请商标23个;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9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2个。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03个,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2个,国际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39个,软件著作权1个,商标4个。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新产品与新工艺的技术迭代更新,研发投入43,523.99万元,主要原因为:(1)新技术布局,在研项目增加;(2)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材料投入增加;(3)2022年研发人员总数354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06人,增幅为139.19%,对应人员薪酬增加。
在研项目中列示的为报告期末还未结项的重大在研项目,部分所列示的在研项目中,累计投入金额超过预计总投资规模主要系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所致。
报告期内研发人员较上年同比增加139.19%,主要系公司业务规模扩大,新增募投项目对产品技术升级创新的需求加大,需通过招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发人员,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公司加强研发力度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制造水平,满足企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公司的企业愿景为“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典范,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导者”,始终秉承“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策略,构建了丰富全面的磷酸铁锂产品体系,储备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新产品核心技术,同时,加强专利布局,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公司正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和新能源行业专家院士团队合作,建设一流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检测中心,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技人才和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54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2.19%。
公司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锂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并先后开展了诸多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工信部锂电池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022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长续航≥550公里)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磷酸铁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湖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新型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开发与应用)”、“湖北省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项目”等一系列技术项目,技术水平获得肯定。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参与制定或修订的关于锂电池正极材料标准、钠离子电池材料标准及绿色低碳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24项。其中,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GB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检测方法-磁性异物含量和残余碱含量的测定》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二等奖;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YS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三等奖。
通过持续多年的研发积累与工艺改进,公司自主掌控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系列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研发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20项,拥有52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国际发明专利及39项实用新型专利。
综上,公司已具备完整的研发体系、成熟的制备工艺以及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等优势,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以及工艺改进系公司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对于正极材料制造商而言,磷酸铁锂前驱体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同时,磷酸铁锂前驱体系磷酸铁锂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决定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磷酸铁锂前驱体制备工艺并具备量产能力,对于正极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有突出作用。公司基于磷酸铁核心技术与产能,实现了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生产的磷酸铁大多数都用在公司连续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控,具备一体化的产业链融合优势。同时,公司自主创新的磷酸铁废水工艺处理方法,通过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管式微滤膜等多种方式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用膜分离技术、电渗析技术和MVR技术进行废水的浓缩净化,实现了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水的闭路循环及废水的零排放,同时,有助于在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的环境下稳步实现产能扩建。
公司秉承“以质量赢得市场,以效率强化经营”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大客户战略,凭借行业领先的品质管控能力、先进的技术水平、稳定的供应能力,经过持续多年的市场开拓,与主流锂电池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
与此同时,公司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多年,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8年通过了IATF16949:2016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售后服务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同时,公司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持续运转。公司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公司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效应,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化生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流动资金需求较高,公司已在湖北、山东以及安徽三省布局了大型生产基地,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落地,产能规模快速提升,生产规模和供货能力持续增强,制造费用有望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进一步下降。同时,公司加快上游原材料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持续提升公司竞争力。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技术、生产和销售队伍,公司团队核心人员均具有多年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生产、管理经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业演变、行业发展趋势等均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公司始终重视人才管理工作,通过内部挖掘、培养,外部引进等多种渠道培养扩充核心团队。目前,公司正规划建设技术学院,将以产品工艺研发中心、精益制造研究培训中心、六西格玛研究训练中心、零碳产业及双碳研究培训认证中心、安全环保研究中心、新能源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培育中心为抓手,持续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以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求较高,研发投入大,新产品研发面临研发周期长、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目前,下游客户对正极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促使行业内企业持续提高对正极材料的改进与研发力度,若未来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发生变化,如其他电池正极材料在安全性、生产成本上得到本质改善、新一代材料研发有突破性进展等,而公司未及时掌握相关技术,不能有效地开发与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则将会丧失技术优势,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对技术和研发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保持并稳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是公司发展的关键。随着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公司未来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和保证技术人才团队的稳定,仍具有不确定性,若出现大量现有技术人员流失导致技术或生产的基本工艺泄露,将会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作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并被竞争对手模仿,则会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更迭加快、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等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的因素。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主要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近年来大量资本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提升资金实力,优化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升级和向新领域拓展,并快速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获得技术创新效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材料需求量倍增,一些传统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纷纷扩产,不少磷化工企业也利用上游磷矿资源和磷化工产品技术,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紧抓市场机遇,公司新建产能也在逐步释放中。但若未来新能源产业政策发生不利调整、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市场开拓未达预期,将导致新增的产能无法完全消化,公司将面临扩产后产能利用率下降的风险。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较高。而近年来,因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市场发展强劲,上游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直接影响了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若公司不能及时将成本转嫁或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会对公司盈利能力及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员工人数持续增长,对公司组织规划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的组织架构、经营管理目标及各厂区、各部门的权责未能科学合理的设置及划分,将会降低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对公司稳健及长远发展带来阻碍。
因公司所处行业上下游收付货款主要以票据结算为主,而公司向客户销售收款中采用票据收款的比例要高于向供应商采购结算采用票据支付的比例,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上述结算模式的影响,不排除未来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公司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以及存货余额进一步波动,导致公司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的风险;同时因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未来公司无法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改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满足公司发展的资金需求,将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42,158.1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2.19%。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中期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进行一定程度的备货,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存货的绝对金额随之上升,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和管控存货规模,则将导致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220,143.2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1.09%,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82%。虽然公司目前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良好,但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有账期的客户交易额会逐步增加,应收账款绝对金额将持续上升,如不能及时回收或主要债务人的财务经营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可能带来坏账增加的不良影响,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为202,607.1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0.20%,主要系公司新厂区的建设。公司在建工程金额较大,后续可能由于项目管理、工程建设、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在建工程建设进度不及预期而产生波动的风险;此外,在建工程转固后将增加公司资产折旧与摊销金额,若下游市场需求无法充分消化公司新增产能,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引发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需求快速放量,为抢抓市场份额,电池企业纷纷提前储备产能,进而带动上游锂电池材料企业同步进行产能扩张。报告期内,公司新建厂区产能也在逐步释放,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发生重大变化,下游市场需求放缓,则会引发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产销规模不匹配、产能过剩,进而对公司经营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容易受到政策影响而产生波动。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正极材料技术路线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如国家将其他新材料确定为重点支持的技术路线,则磷酸铁锂等其他正极材料发展将会遇阻;另一方面,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与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国家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品的市场销售。因此,若新能源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动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进而对公司经营状况造成重大影响。
公司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排放物和噪声,未来若国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规定,如收紧排污限制、增加环保税、实施更广泛的污染管制规定、实行更严格的许可机制等措施,公司将面临环保投入进一步增加进而影响利润的风险。
此外,公司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环保事故风险。一旦发生安全环保事故,不仅可能影响公司声誉,而且公司可能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并可能影响公司与客户合作,进而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均围绕主营业务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将面临着政策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原材料供应和价格变化等诸多因素,可能会给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无法实现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而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如果未来市场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估算的假设基础出现显著变化,将会造成本公司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给公司的经营及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本次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建成后,固定资产显著增加,如果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导致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公司可能存在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35,145.23万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454.03%;实现营业利润96,257.24万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18.4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5,869.86万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71.9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985,857.15万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325.7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859,023.38万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477.54%。
详情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之“(三)所处行业情况”的相关内容。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典范,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导者”的企业愿景,充分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储能行业等终端应用领域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为支撑,紧跟市场发展形态趋势,根据产业政策和市场行情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坚持研发创新与持续突破,致力发展新能源事业,为客户创造高品质产品,为员工创造高成长平台,为投资者创造高回报价值,为人类创造低碳环保新生活。
公司基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内外部竞争环境,在认真审视自身经营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将未来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向确定为“坚持研发创新、致力精益生产、合理规划产能布局、强化内部管控、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等几个方面,以巩固和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公司将以行业发展与客户需求为导向,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变化,坚持前沿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基础开发与应用开发相结合,持续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强专利布局,并建设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外,公司将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与公司研发方向,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和新能源行业顶级专家院士团队合作,建设一流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检测中心,培养掌握创新文化的科技人才和团队,持续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针对技术研发人员,公司也将继续完善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善研发环境,不断提高研发人员薪酬及福利水平,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及行业竞争的加剧,终端降价压力持续向中上游传导,而正极材料成本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占比最大,兼具高品质与低成本的产品是行业一致追求的目标。企业成立精益生产专职推进机构,构建以目标管理、TPM自主管理与集控智控改进、一体化EHS自主管理、MMOG/LE精益物流管理、标准作业与现场管理、改善与课题管理六大模块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广泛开展降本增效、现场管理改善、效率提升、节能减排降耗等项目实践,提升运行效率,持续降造成本。在采购方面,将充分利用供应链一体化平台,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物流运输方面,将继续通过集中招标的形式选定合作物流公司,优化合作形式,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在能耗方面,公司将规划分布式光伏等设施,切实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公司将依据市场行情及新能源技术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能布局,适时调整产能规划及释放进度;同时,公司将加快上游原材料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建立原材料重点产业链上下游长协机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以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
公司在紧抓国内市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在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行业快速抢占市场高地,打响万润新能国际品牌,进一步提高公司在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将持续完善组织架构,合理优化各工厂、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采用良性的厂区竞争机制,提高工厂运营水平;同时,将继续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规范和优化三会运作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体系,并在内幕信息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执行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梯队建设已成为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公司将建设万润新能源技术学院,以产品工艺研发中心、精益制造研究培训中心、六西格玛研究训练中心、零碳产业及双碳研究培训认证中心、安全环保研究中心、新能源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培育中心为抓手,持续向各岗位输送专业人才;同时,为推动公司干部梯队建设,公司将深入建立干部培养机制、考评机制、流动机制、奖惩机制、淘汰机制,打通人才晋升通道,把与公司发展理念相契合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进行锻炼成长,为公司的持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川发龙蟒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格林美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川金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德方纳米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湖南裕能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云天化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 2024-11-04【48812】不怕雾霾!美国新式“隐形”空气过滤器 能阻挠90%污染颗粒、细菌
- 2024-11-04【48812】大鹏职康展开“扇来清凉”夏天奶油胶电扇DIY活动
- 2024-11-04杭州科百特公司研发建设过滤分离产业链
- 2024-11-04上海水展访谈录:百年品牌汉斯希尔(SYR)
- 2024-11-04【48812】科技赋能!新式泊车防溜设备保证列车安全
- 2024-11-04假期结束别忘了对油烟净化器全方面检查、清洗维护保养!